手机版
宝鸡先锋
搜索

    “党建+微治理”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0-08-03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019年度全省组织工作优秀调研成果

    为了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近年来,渭滨区探索实施“党建+微治理”,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政府支持、多元协同、居民自治”的城市基层治理破题之路。

    一、背景与动因

    1.提升基层“组织力”,成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渭滨区是宝鸡市的主城区,城市人口占比80%以上,城市党员占比78%以上。全区党建工作的重心在城市、焦点也在城市,抓实城市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点燃“红色引擎”尤为重要。

    2.补齐工作“真空带”,成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渭滨区现有居民小区414个,其中老旧小区145个。目前,城市基层治理存在“六多六少”现象,即靠社区管的多、自治共管的少;观望的多、参与的少;口头支持的多、实际行动的少;改建设施的多、后期软硬件同步跟进的少;文体活动等非政治性内容参与的多、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等政治性内容参与的少;老年弱势群体参与的多、中青年群体参与的少,改造成效长久持续还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切实把区域内资源整合起来,把党员发动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打赢城市基层治理的总体战。

    3.增强居民“幸福感”,成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人民的深情表白,也是对中国未来的庄严承诺。进入新时代,城镇化建设迅猛推动,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居民群众思想开放、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复杂,期盼更高。社区治理原有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如何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已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重大课题。

    二、做法与成效

    实践中,探索形成“三引促三变”工作模式,努力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使居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1.政治引领,促进“多头管理”向“一核多元”转变。一是做好系统安排。构建“区委-街道-社区-小区-驻地单位”五级党组织架构,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互联互动。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行小区“微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制度保障。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整合力量,下沉赋能,着力构筑以城市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辖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六位一体”推进,城市党员队伍、党建工作责任、党建活动、服务群众等融合发展的“一心六体四融合”城市党建综合体。二是推动党群同频。在成立业委会(自管小组)时同步成立院落党组织,推行业委会与党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和成员交叉任职,为城市基层治理选好“掌舵人”。推进小区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每名党员都设岗定责、认领服务,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最美“先锋员”,营造头雁先飞、群雁齐追的生动局面。实施“红色物业”行动,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党建引领恪尽职守、高标服务。叫响西府大妈、银发管家、矛盾调解工作室等有口皆碑的红色先锋品牌,使民间自发组织在治安巡逻、社情采集、应急防控、矛盾调解等领域释放巨大社会能量,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生力军”,实现党员旗帜红艳、居民生活红火。三是强化治理认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群议事、微党校为载体,讲好国史党史、讲好惠民政策、讲好红色故事、讲好邻里故事、讲好市民公约,常态化开展党员思想教育,分级分类培训、交流、分享经验、实践教学等500余次3.3万人,涌现出200名最美居民、114名最美社工、54个优秀社区社会组织,街道社区、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局面初步形成,凝聚起城市基层治理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2.项目引领,促进“业余零散”向“专业系统”转变。一是正规化示范。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作为基本职责,不断改善基础、优化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近三年共投资130亿元,实施旧城改造项目2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0个,城市建成区拆除违章房153764平方米、围墙 米,城市空间布局、承载能力、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二是专业化引领。建立基层治理专业孵化平台,在街道层面全部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引进陕西普辉青年社会发展中心等专业社会组织,陪伴式、成长式教授社区治理方法与技术、项目管理与设计、“问题树”分析技术、居民动员方法等,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280多家,基层治理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专家智库,引入西安社科院研究员杨晖、成都爱有戏副主任申权、陕西红凤协会负责人班理等10名省内外知名社会服务领域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队,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模块化设计。坚持从社区特点、居民需求和突出问题出发,实施党建服务项目,以项目驱动社区治理,驱动民生进步,因地制宜打造党建+能力建设、+组织培育、+社区教育、+城市助困、+平安守望、+院落微治理等项目,模块化管理为社区各方参与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接口和平台,调动和激发了区域内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智慧老人课堂”、“爱满空巢”、“心成长 新家长”等十大党建品牌深受居民喜爱。四是流程化运行。按照“活动项目化、项目服务化、服务品牌化”的思路,实行项目运作“五单法”,即群众“点单”、社区党组织“下单”、社会组织“接单”、社区监委会“督单”、街道党工委“验单”。建立项目管理“三办法一制度”,即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评议办法、项目评估办法、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项目内容、承接组织、党员身份、经费使用“四公开”制度,保障项目有效顺利实施,累计实施项目430多个,评选“城市基层党建红旗示范项目”10个。五是梯级化推进。探索微治理入户调研、宣传动员、议题讨论、成立自管小组、居民行动、居民公约、宣传推广“7步工作法”,出台微治理项目操作手册,治理完成院落78个,“三无院落”变成了有党组织、有自治小组、有自治平台、有居民公约、有自治行动的“五有院落”。渭工路64号院、解放新村等曾被列入省级治安乱点挂牌整治的院子,现已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物业公司到位、人防技防物防到位、停车秩序到位、绿化美化到位、邻里关系和谐的最美小院。39号院美化绿化硬化治理,加装观光电梯让行动不便居民出行无忧,微治理做活大民生。

    3.机制引领,促进“单打独斗”向“共治共享”转变。一是建立共治机制。建立街道大党委,社区党建联席会。实行战时和平时两套运行机制。平时街道大党委和社区联席会负责人由街道和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组织辖区单位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判治理现状,共商共议共决;如果出现疫情、洪水、火灾、地震等重大灾害事件,就会启动战时机制,街道大党委书记由区委常委兼任,辖区大企业、大单位、执法单位负责同志兼任委员,社区党建联席会召集人由街道党工委委员兼任,统筹指挥区域社会治理工作。二是建立帮扶机制。完善“党组织+党员”双报到工作机制,开展“单位联点党员领岗、共建共享幸福家园”活动,实行在职党员积分管理、季度考核、年终总评、积分兑换制度,对参与社区治理固化量化。开展党员进业委会、进志愿者队伍、进自管小组、进社会组织“四进”活动,党组织审核把关治理议题、牵头组织议事过程、协调督办治理事项,如今院落里、社区社会组织里党小组或党员实现全覆盖,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力军”。三是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机制,通过培训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参与联动机制保障治理工作、资源共享机制整合治理主体、孵化壮大机制打造治理品牌。搭建治理资源共享平台,互相分享设施、文化、服务、优势等资源,实现集约利用、互利互赢。比如,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街道大党委、社区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纷纷认领老旧小区卡点,值守任务,严格落实“一测二问三登记四报告五处置”制度,积极向社区捐赠口罩、消杀用品等防护防控物资,认领卡点党员先锋岗873个,彰显了联防联控责任担当。

    三、问题与对策

    实践中,渭滨区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城市基层治理水平逐年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日益增长。但是,治理中也存在着资源联动共享机制不完善、多元化融入不够、治理经费来源单一,保障不足等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1.推进街区适度连片,打通治理空间局限。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契机,按照“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整体规划、适老化改造”的原则,推动街区、区域适度连片治理,实现改一次、美一片、管一块、乐一群的良好效果,打造省市老旧小区改造、居民自治、社区治理示范点。一是打通居民生活篱笆。对纳入连片改造管理的院落,做好“加减法”,未纳入连片改造的院落适当将城市“五拆”政策延伸。把一些友邻小区围墙拆除打通,变小为大,让小区视野开阔起来、空间宽阔起来、环境敞亮起来。二是强化小区规划营造。坚持连片营造规划,实行拆墙透绿、停车场、休闲步道、文体设施、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智能化一体规划,实施街区连片改造治理。三是实行物业化连片管理。对新改造整合后的小区和暂未列入改造且规模小的连片老旧小区,坚持“服务社会化、管理物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思路,引入正规物业连片专业管理,减少重复管理成本,提高人居品质、生活体验。

    2.提升经费保障,撬动治理热情。一是逐年递增为民服务经费。目前,社区为民服务经费为每年10万元,已不能满足为民服务需求。大力争取各级资金,力争将社区为民服务经费增至每年20万元,并建立适度增长机制。二是建立政府“微基金”。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整合政府专项资金、社区专项资金、居民自筹资金、驻地单位共建资金等资金,不断催生“撬动效应”,放大政府资金协同效应,激发居民群众参与、共治共享热情。三是完善社会组织补贴机制。指导建设一批群众信得过、责任心强、治理能力好的业委会(自管小组)。整合民政、综治、应急管理等部门补助经费,对业委会(自管小组)负责人进行补贴,有针对性地向专业治理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3.强化人才支撑,壮大治理队伍。一是选优配强人员。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真正把党性强、素质高、有本领的人员选好用好。通过公开招聘,将热爱社区工作、文化程度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年轻人选拔到社区。二是提升工作能力。通过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定期轮岗等形式,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全员轮训,通过压担子、交任务,在工作实践中不断锻炼提升。三是加强激励保障。畅通社区工作人员晋升通道,支持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择优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和评优树模。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保障正常增长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和工作粘性。

    四、启示与思考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凡是有党组织牵头抓的工作,各方力量都能充分整合调动,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能稳妥解决,群众的获得感就比较强;凡是有党员带头的任务,都能够协调好各方关系,不讲条件、任劳任怨、快速完成,在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尤为凸显。因此,在城市基层治理中,要始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

    2.紧紧依靠群众是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力量之源。实践证明,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抓基层治理,才能深受群众欢迎、赢得民心、获得口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才能凝聚起人人有责、人人参与,“我的院落我做主”的强大合力。

    3.整合区域资源是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有力支撑。城市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打独斗的传统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基层治理的时代要求。只有把区域内驻地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类资源调动起来,充分互联互动,才能够全方位构筑起共驻共治的良好局面。

    4.项目化运作是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的创新之举。城市基层治理面广、点多、线长,常常会出现无处抓、抓不住、抓不实的困境。参考工程项目管理的办法,将基层治理事项包装筛选、分解量化,项目化组织实施、项目化闭环考核,让基层治理有目标、有载体,看得见,更接地气。通过一个个小项目不断实施,实现滴水成海,推动区域治理工作整体提升。

    关闭

    主  办:中共宝鸡市委组织部

    联系地址:宝鸡市代家湾行政中心1号楼

    联系电话:0917-3260651

    电子邮件:bjsycb2008@163.com

    邮编:721000

    旧版回顾(2019年前数据请点击旧版查询)

    推荐使用IE9及更高版本浏览器、

    屏幕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浏览

    陕ICP备11007109号-2

    站长统计